
为展会项目贴上认证标签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重点任务分工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其中明确要求质检总局、商务部、工商总局、国资委负责“支持研究机构和社会组织制定品牌评价国际标准,建立品牌价值评价体系”。这对于缺乏质量评估、品牌认证体系的会展业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 在国务院15号文、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协会学会脱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影响下,中国展览业的市场化进程正在不断加快,针对热门题材的同类展会数量增加。但同时展会名称混淆的现象不时出现,而对于一些热门展会,网址、商标、微信公众号等被恶意抢注,鱼目混珠的现象也难以避免。这时展会的质量评估、品牌认证就显得愈发迫切,而中国会展业在这一领域的发展仍显空白。
我们不妨先看看国际做法
全球每年举办数以万计的各类展会,其中有很多享誉全球的展览项目为城市和地区带来了极为可观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些国家和地区拥有权威的评估机构和相对成熟的评估体系。
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UFI(国际展览业协会)认证和BPA(国际媒体和展会项目认证机构)认证之外,欧洲作为展览业发达的地区,其展会认证和评估体系发展成熟。如德国博览会和展览会统计自愿审核学会(Society for Voluntary Control of Fair and Exhibition Statistics ,德语简称FKM)、法国的综合性和专业性展览会统计审计办公室(Statistical Audit Bureau for General and Specialized Fairs and Exhibitions,法语简称OJS)、英国展览会数据鉴定交流所(Clearinghouse for Certified Data on Exhibitions,CCDE)、荷兰展览会联盟(Federation of Trade Fairs and Exhibitions in the Netherlands,FBTN)等。
以德国的FKM为例,其隶属于德国展览与博览会协会(AUMA),已有50余年的历史,它的工作任务就是制订展览会数据统计的标准和规则,聘请专业经济审计机构对展会主办者填报的展览会统计数据进行审核,是FKM德国展览界品牌和质量的保证。FKM主要是进行三个指标的量化分析和横向对比,包括展览面积,参展商数量和观众数量。此外,FKM还对观众结构进行分析,针对专业买家和普通观众两个类别,细化到来源地、职业、所属行业、职务、年龄、参观频率等指标进行分析。专业数据分析为FKM的权威性奠定了重要基础。
国内专业展览项目认证评估
回看国内,专业展览项目的认证和评估机构仍显空白。究其根本,不外乎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一些机构虽在业务范围内有该项职能,但并未因此而设置专门的团队,没有建立相应的评估体系,重视程度需要提升;第二,展览业缺乏权威的统计标准和数据分析,虽然现在有很多机构看到了这一缺失,力所能及地对展览数据进行收集、统计、分析并出具报告,但由于统计标准不一,难以横向比较;第三,一些有评估实力的机构同时也是一些展览项目的主办方、承办方或协办方,公信力不足。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一部分优质展览项目放眼国际,取得了UFI认证。今年4月,国内展览业首个诚信展览认证体系——CCE中国诚信展览认证体系正式启动。目前,已有“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博览会暨论坛、2016中国泵与电机展览会、2016海南国际海洋旅游博览会等展览项目获得认证。展会评估、品牌认证的重要性正在逐渐显现。
伴随方案的实行,展会评估和认证机构的建立,并发挥规范市场、树立品牌、去伪存真的作用指日可待。但需要注意的是,促进这一结果的及时出现,需要政府、机构的支持和引导,协会、学会的探索与作为,会展企业的认可与接纳,使政策尽快落地,提高品牌展览项目的辨识度。从而使展览市场良性发展,促进展览生态圈的形成。
为展会项目贴上认证标签,让品牌展会实现从“傻傻分不清楚”到“只是因为多看你一眼,再也无法忘记你容颜”的蜕变。